大余中学毕业证样本
大余中学毕业证样本、高中成绩单、基本内容历史
大余中学创办于1923年8月,始名"江西省立第十四中学",校址在今水城西城上路13号。1927年4月更名为"江西省立大余初级简易化学工业科职业学校",招收化工职业班。1937年8月停招化工班,复招初中班,称"江西省立大余初级中学"。1941年增设高中部,更名为"江西省立大余中学"。解放后更名为"江西省立大余联合中学"。1952年裁撤高中部,又改名为"江西省立大余初级中学"。1957年恢复高中部,改名为"江西省大余中学"。1968年10月并入共大大余分校。1969年9月与共大大余分校拆开,改为"大余南安五·七中学"。1970年5月与大余化工厂挂钩,更名为"江西省大余县化工厂五·七中学"。1973年复称"江西省大余中学"。校名共更改十四次。
首任校长李景飞。民国时期(1911年-1949年)历任校长中,治校严谨、办学成绩卓著者,首推张广鸿。他廉洁奉公,热爱师生,主政十年,学校面焕一新。建国后,历任校长中成绩卓著者有吕忱华、朱光作、童谱安、李青。如今,经历任校长和全体教师的辛勤耕耘,努力进取,大胆探索,勇于创新,教学质量一直居全地市前六名。1985年被评为"文明学校",2001年被授予"省绿色学校",2002年被授予全国"创新写作教学研究与实验"实验学校。
校园面积150亩,建筑面积28060m2,其中教室、实验室、图书馆、综合楼面积21036m2,师生宿舍面积9024m2。校园内古木参天,环境幽雅。近年来,校园进一步得到美化、绿化、亮化、硬化,有花坛28个,草坪10块,校园面积2810m2。
近八十年来,入初中部就读者有25283人,入高中部就读者有18823人。解放前本籍教师和工商各界人士很多是余中毕业的。解放后,造就的人才更多。从1957年至1966年,1977年至今,升入高等院校的学生共有3862人。1982年以来,几乎每年都要为大专院校输送新生百人以上,特别是1999年以来,每年升入高等院校的学生都达四、五百人以上(每年参加高考大致在五百至六百人左右)。 ? ? 教学管理大余中学根据当代中学生特点,注重培养学生自主自律意识;并且利用大余是红军长征出发地、是赣南游击革命根据地这一有利的德育课程资源,重视对青年学生开展艰苦奋斗的革命传统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,收到极佳效果。 大余中学素以教学严、学风好、校风正著称。现今设高中三个年级。大凡上课、早晚自习、复习、作业、测验考试,都有具体规章制度。对学生有“日常量化管理”制度,对老师有“教学工作管理”制度。近年来,又在探索以学生为主体、以发展学生智力和技能为目的的教学改革中,以及在创新教育、素质教育、研究性学习等教学教改中,取得突出成绩。 大余中学以落实素质教育为宗旨,立足于科研兴校,狠抓新课程改革,教学科研成绩斐然。仅2004年和2005年,全校教师就在国家级、省级刊物发表教学论文200多篇,并有80多篇论文获国家级论文评比一等奖。语文教研组承担的国家“十五”计划重点教育研究课题“创新写作研究与实验”顺利结题并获一等奖,出版的《呵护创新》一书获 “全国中学语文教学十大科研成果”一等奖,校文学社刊物《二月花》被评为全国十佳文学刊物,两年内有两名学生被吸收为江西省作家协会会员,出版了个人诗歌专辑和长篇小说。大余中学语文学科被评为赣州市“名学科”。 学生学习成果在县级以上获奖和发表的,共有186篇次,参加省级数学、生物等学科竞赛,28人获省级以上奖,参加地市球赛、运动会获奖共18次。学校目前有一个国家级课题,三个省级课题。 如今,经历任校长和全体教师的辛勤耕耘,努力进取,大胆探索,勇于创新,教学质量一直居全地市前六名。在教育这块领地里,大余中学将继续勇敢地开拓创新,不断登攀,坚定不移地贯彻国家教育方针,全面推进素质教育,力争把大余中学办成全省知名赣南一流的重点中学,让大余中学的明天更加美好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