这位中国青年在非洲的故事被拍成纪录片,还提(2)
在哥伦比亚大学攻读国际发展专业期间,这个从小就爱动物、爱冒险的中国小伙,利用寒暑假跑到南美洲,做野生动物保护调查、热带雨林农业研究、海外华人劳工问题等项目。
毕业后,黄泓翔这张沉淀过哥大日光、秘鲁烈日、巴西艳阳的脸庞,又打算吸收一轮非洲的紫外线。“想不断走出去,到遥远的地方,看广阔的世界。”
如今,以他为主角之一的纪录片《象牙之战》,被提名为2017年奥斯卡最佳纪录片。
“放弃高薪工作”、“付出许多去当卧底”、“牺牲自我”,媒体给他贴上各色各样标签,有人向他“致以崇高的敬意”,但黄泓翔觉得,这些都是溢美之词。
“我仅仅只是选择了自己喜欢做、自己觉得有意义的事情而已。不需要把我们所做的事情拔高,因为这里面没有什么“伟大”,只有个人的选择。”
视野受到冲击
本科毕业那会儿,他还不太清楚自己要选择什么样的人生道路。
新闻学出身的黄泓翔,实习期间做过记者、当过公关、干过咨询,却没有一个是自己喜欢的,“选择留学其实也是自己的一种逃避”。“如果你去哥大,你会遇见很多有趣的人。”因为老师的这句话,他拉着行李箱,飞到大西洋彼岸,打算去见那些有趣的人。
课堂上,他发现来自西方的同学都会讲“我在肯尼亚的时候”、“我在巴西的时候”、“我在海地的时候”......“大家都对整个世界的走向,尤其是目前备受世界瞩目的发展中国家非常了解。”黄泓翔说,讨论时他根本无法插嘴。
他对那个足迹遍布世界的法律老师羡慕不已。70多岁的老师,帮东欧国家写过宪法,给非洲某国打过官司。他今天在阿富汗,明天在坦桑尼亚,全年都在到处飞,家里摆满了从世界各地收集来的古怪玩意。“我希望到了他这个年龄,也能这样子。”
“视野受到冲击”的他,看着周围的同学把他曾以为痴人说梦的生活,过得那么真实和充实,就不再迷茫了。“当我跟我的外国朋友和导师说,我想去非洲和南美时,他们都说‘太棒了’。”
非洲草原上的大象
能扮演的角色
在南美洲的厄瓜多尔调研期间,他遇到过中国企业和当地居民因缺乏了解和沟通,而造成互相误解的事情。在南非,有当地人一看到他这副中国面孔,就误以为是“移动的钱包”,想把手头非法盗猎的象牙和犀牛角卖给他。
黄泓翔逐渐发现,中西方的文化差异,使得双方的认知出现偏差,带来了偏见和误解。这让他看到了中国青年能扮演的角色——沟通的桥梁。“于是我决定毕业后去非洲,去‘中国走出去’这个话题最深的蓝海。”黄泓翔说。